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

觀察者的技術:論19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

書籍:觀察者的技術:論19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

作者:Jonathan Crary


書裡面開始描述沒多久,作者開始提到「視覺虛無主義」。作者在《觀察者的技術:論19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》書中提到目前我們的當下:「如此繁多異變之視覺重置技術的當下:『電腦動畫、機器影像辨識、光跡定影、材質貼圖、動作控制、虛擬實境頭盔、核磁共振造影以及多光譜感測器。』」(P4)代表說隨著科技的進步,Jonathan Crary意識到未來的媒體趨勢,提到說眼睛所看的這些許多後製而成的影像,像是photoshop或是濾鏡特效所改編而成的影像;改圖的技術力量是不可測的,可以直接完美的把他人的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個背景換掉,更甚至可以做假,這種「虛無」我認為Jonathan Crary認為帶來的負面性比較大,但我不認為,水能載舟亦能覆舟,改圖還是取決於人,人的動機是否正向才是最簡單也是最複雜的解決方式。Jonathan Crary可能在媒體起飛的時代,會把不確定的未來預知的令人畏懼去警惕世人吧。

參考了網路上的資料,在Jonathan Crary勾勒出來的兩種視覺虛無主義圖譜中,前者是一種「連續性」(continuity)的論述策略,認為在歐洲視覺文化史中,一直延續著文藝復興模式的寫實主義傳統,從暗箱(camera obscura)、攝影到電影,都在支持這種傳統的寫實主義的再現式視覺文化;後者則是現代主義視覺藝術與一般現代性的「斷裂」(rupture)論述,這種說法認為從馬內、印象主義與後期印象主義,一種新的視覺再現與知覺模式浮現,包括前衛藝術的視知覺革命,都以實驗之姿與文藝復興的寫實傳統決裂,呈現另一種再現模式,或者根本「毀壞模型與拷貝」,進入非再現的視覺擬像場域。P6-P10(參考網路的資料)我認同他的說法,後製過後的東西就不是原本的東西了,他被加入其他的元素,並而呈現不同的風貌。

我覺得整本書讓我最深刻的論點是:觀看時,我們總是在既定的可能性裡,深陷於一套習慣與限制當中。
Jonathan Crary表示:「觀察者不僅只是以眼睛觀看,更是在整套預先設定的規範中觀看,
而穩定的嵌合於此系統之中」也就是說,我們觀看事物的同時,不是絕對客觀的,這些主觀的因素影響很深。人總是在既定的可能性裡,深陷於一套習慣與限制中。若思考的模式不變的話,便很難突破那點困境。而我自己認為,與他人討論和多方面的閱讀是最可以改善這樣困境的方式。與他人討論就是比較互動式;閱讀是細讀那個人的觀點,進而去思考,若找了10個不同作者的人生哲理,就可以吸收他們的精華所在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